滴滴并不是从小桔车服才进入后市场,其实过去两年他们已经启动过一个项目,滴滴驿站。正如大家没太听说,运营的情况大家可想而知。
那么比滴滴驿站更重一点的汽修连锁项目小桔车服能够在后市场杀出一片天吗?我看未必。
滴滴的流量优势并不明显
滴滴驿站也好,阿里车码头也好,都是承载自己的大流量优势,希望通过电商的大流量逻辑打造一个后市场项目。但是都运营的不好。为什么?流量漏斗模式在后市场行不通。
能够想到直接变现的就是滴滴平台的几千万司机了。我经常打滴滴的时候问专车和快车司机,他们听过滴滴驿站的并不多。因为平台的司机可以在平台接单,和能够在滴滴的体系内修车还是两码事。
这就和车主天天用百度地图导航,并不会跑到加油站通过导航加油。看似强关联,实则弱转化。
作为互联网巨头,如果流量优势在这个行业不明显,那基本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起步优势了。反而掣肘的是互联网巨头的子项目很难真正融入和吸引到行业内人士。真正的汽车后市场出身的人才,很难被这种互联网平台招安。造成了,一群纯互联网团队按流量思维在摸索。成功几率自然就低。
因为,最大的一个问题横亘在眼前,后市场的流量并不在线上,而是在线下。线下流量的运营方式和互联网平台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滴滴熟悉的价格战在后市场并不成立。
记得当时听过最经典的说法是,滴滴横向扩充一个新品类时(比如租车、代驾)。核算方法是,算一下把细分老大干下来,贴补费用和并购费用到底哪个更多。结论往往是贴补可以用更少的钱就直接拿下。所以鲜见滴滴有收购动作,扩品类靠平台流量+贴补打法快速完成。
我想说,在后市场这个打法不成立。这个结论在今天已经成为显学,想必大家都记得14年前后的O2O贴补大战吧。即使滴滴投入数倍于当时O2O的资金量,也很难有大流量用户迁移。
我这几年亲眼看到大量的实体门店加盟互联网品牌,被低价把自己的核心用户搞丢的。因为,店面服务是稀缺资源,当大量低价吸引用户到来,必然会让核心用户的满意度下降,用户流失是必然的。店面很容易陷入,优质用户流失、低价用户吞噬利润和占据店面产能的现象。逐步店面的客户结构就变得很不合理。
各种原因是,能否将门店运营好。很显然,擅长简单线上运营的互联网团队对汽修门店运营,这是两个世界。后市场行业的门店标准化运营真搞明白的也不多。
小桔车服的品牌策略是个败笔
作为汽服连锁,其核心竞争力无外乎,门店运营、供应链、系统。系统能力对于滴滴不是问题,其他两块都是软肋。
另外,作为一个大互联网平台的品牌优势也没体现出来。我不知道这次叫小桔车服是否是要与过去的滴滴驿站的称谓划分开还是其他原因。但是,滴滴平台在用户和车主中塑造的品牌认知优势也没能借上。
小桔车服这个品牌需要重新在用户中塑造。客户的教育成本和一个新汽修连锁品牌没什么本质差别。在这点上,和途虎工厂店都没法比,毕竟途虎还有供应链和汽车后市场品牌认知优势。虽然,他们都没搞明白线下门店运营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