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wo网站 卡通车市

赵福全:不应拿短期的销量下滑来否定中国市场长期的增长潜力

2019/7/30 9:00:5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专访时评

   造成汽车销量下滑的原因有很多,既有长期的累积因素,也有短期的影响因素。赵福全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即私人汽车消费开始萌发至2018年之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购买力逐年增加,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人们对于汽车出行的渴望推动了汽车销量持续攀升,年均增速连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虽然随着基数增大,后面的七八年间增速逐渐有所减缓,但仍属于高速增长区间。 

   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现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微增长阶段,基本增速从之前的较高水平降到了5%以下。在这一阶段,购买力较强的高收入人群基本上已经购车完毕,存量市场逐渐进入饱和状态;此时,增量市场主要取决于相对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而这一人群的购买力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关度很高。

   汽车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是非常正常的。只不过此前中国车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即使出现了波动,也只是增速高低的差别,并无负增长,大家也就不太在意;而现在进入到微增长阶段,市场波动导致了负增长的出现,这就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较大冲击。

   中国车市出现下滑,对此大家应该淡然看待,因为市场销量的微增长将是汽车产业的“新常态”,而且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此之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将会进入基本不再增长的存量市场阶段,不过,中国目前还远远不是100%的存量市场,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人口总量超过13亿,现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汽车。目前,中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约为170辆,只是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美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高达800辆以上,欧、日等国家的汽车千人保有量为500-600辆左右。未来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其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完全释放。

在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产业调整深化的过程中,一些人对自己未来财务稳定性的预期下降了,因此选择减少消费,特别是大额支出。而在衣食住行中,汽车消费的刚需程度是排在后面的。这些因素导致了车市出现负增长。

但是长期来看,我们应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足够的信心,应该对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增长有足够的信心。所以,我们不要把一两年内的销量表现看得太重,更不要因为短期的市场下滑而自乱阵脚,这都不是汽车企业家应有的视野和高度。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就一定会购买汽车,而购买潜力的释放就会带来汽车销量的长期增长。 

相关资讯

  • J.D. Power: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研究(NEV-VDS)Pilot调研结果发布

    6月19日,J.D. Power|君迪发布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研究(NEV-VDS)Pilot调研结果,研究显示,新能源汽车长期可靠性行业总体问题抱怨数为244个PP100,明显高于新能源新车抱怨数以及燃油车长期可靠性质量抱怨数,信息娱乐系统、座椅、车身外观是抱怨最高的三个问题类别。此…

    2025/6/20 12:35:39
  • J.D. Power:新能源车质量抱怨增加,增速放缓

    6月5日,J.D. Power|君迪正式发布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质量研究(NEV-IQS),是J.D. Power连续第七年在中国发布这一研究,该研究基于J.D. Power行业通用的新车质量研究IQS体系,并针对新能源车特有问题进行补充,该研究统计和衡量了新能源汽车新车车主在2至6个月的拥车期内遇…

    2025/6/6 0:02:57
  • J.D. Power:插混车型接受度持续走高,与纯电车型感知差距缩小

    5月29日,J.D. Power|君迪发布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魅力指数研究(NEV-APEAL),是J.D. Power第五年在中国发布这一研究,该研究衡量了新能源汽车车主在购车2至6个月内拥有和驾驶车辆的各方面体验,运用J.D. Power独有的消费者满意度指数模型,围绕拥车、驾车、补能等各方面来…

    2025/5/30 0:53:43
  • J.D. Power发布:2024年中国车市95后群体洞察报告

    5月20日,J.D. Power|君迪发布2024年中国车市95后群体洞察报告,研究显示,95后已成为新能源车市场中占比26%的关键购车群体。相较于燃油车市场,这代年轻人对新能源领域的消费支点效应更为突出。他们的消费行为理性且高效,有极强的成本意识,更在意产品是否真正契合自身的生活…

    2025/5/21 0:34:02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请注意:如您评论言语不当,本网站有权予以删除!
验证码: 看不清楚?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意见反馈| 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平台介绍

    Copyright © 2017《汽车与社会》杂志社 auto-societ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1828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