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工作几年后,在一个圈子里固定下来,都会有个感触,原来圈子不大,比如,教育圈、旅游圈、餐饮圈......
我是2014年进的“汽车后市场”圈,是的,最初我认为这也会是个不大的圈子,结果从做自媒体两年来的体会,后市场真的不是一个圈子。
1、后市场圈子在被更小的圈子分割
最直接的,汽修和汽配是两个除了交易外,没有什么交集的圈子,拿汽配举例,又有润滑油圈、轮胎圈、易损件圈、全车件圈......这几个小圈子之间的陌生程度,似乎不比人类和大猩猩的距离更近一些,从形式上,也几乎是各个小圈子的人在流转,很少看到能够跨圈子的人存在产品上的不同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细分领域里面的人发自内心的认为,“轮胎”、“润滑油”这些“他们”是另一个圈子的那种“顺理成章”才是我们值得警惕的,因此,我们看到每年的展会、聚会,也基本上是各个小圈子人之间的聚会。
2、天然的隔阂感让行业人失去了“探索的天性”
我能理解产品的差异前提下,聚焦带来生意稳定性的优势,不可否认,某种意义上,这种“稳定”也让后市场的创新慢了不止两三拍。哪怕是作为行业连接器的媒体,也经纬分明的很,做汽服的、做汽配的、做轮胎的、做润滑油的......我到今天开始慢慢的接受,最初开始写公众号时,因为涉及范围太宽而被当作“怪物”的各种眼神,所以当今天,我受益于“跨圈子”带来的视角观察行业时。
我更能体会到这种天然“圈子”遮蔽对行业创新的损伤,我经历过和汽配前辈谈车险时,把老前辈聊的昏昏欲睡,也经历过和汽修厂老板,谈供应链平台时粗暴的被“出门右拐”,同样经历过和产业投资人深聊行业,导致其对全行业失去投资欲望的沮丧,但,行业走到今天,任何一个人、企业、圈子,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可能再孤立的存在。
3、“融合”不再是停留在成功企业家吹牛逼的素材
所以到了今天,融合现在不再是仅仅企业家上台吹牛时的素材,应该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必要动作,因此,我们能看到,现在一个个小圈子的边界开始消融,每个人的身份不再那么单一和纯粹,行业确实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因为有这样几个征兆:
每个小圈子的生意,大面积微利、甚至亏损;
靠单一细分领域已经很难赚钱赚的有满足感,哪怕是最勤奋、最经验丰富的行业老鸟;
过去形成的商务关系在瓦解,用户甚至为了多10块钱就翻脸;
大部分人,手头没有流动资金了;
人才跳槽的欲望都没了,因为他发现跳来跳去,每家都差不多;
所以,“融合”这个词汇应该作为企业家意气风发时吹牛素材,变为一个行业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了
悟道时刻
骷髅会是美国一个秘密精英社团,每年吸收15名耶鲁大学三年级学生入会,成员包括许多美国政界、商界、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3位美国总统以及多位联邦大法官和大学校长。骷髅会,也是一种圈子,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