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叔,姓黄,1941年出生,2016年2月14日去世。
一个在广州汽配圈奋斗了28载的老汽配人。
圈内人称"润滑油销售之父",但有个更亲切的叫法"九叔"
1、结识九叔我是在2006年结识九叔的。
在这之前,只是听说过这个人。至于这个人,长的什么样?高矮肥瘦?一概不知。
第一次去见他,还是为了完成公司的销售任务,才去找九叔的。
一去到九叔在金永福汽配城(中国最早的汽配城之一)的店里,就看到一个“看大门”的阿叔,坐在店里的木制沙发椅上,正在吃早餐。
我问“看门阿叔”:“你好,阿叔(广东人的口语),我想搵(找)九叔,佢(他)系(在)公司嘛?“
看门的阿叔,抬头望了望我,口里还吃着早餐(河粉),回复:“我就系(是)。”
当天和九叔聊了两个多小时,聊来聊去,都是聊他是怎么进这润滑油行业的,怎么做到现在的,聊到意犹未尽!
我就这样和九叔认识了。
说来也巧,正当寻找第一个后市场野史采访对象时,翻到了朋友圈里九叔的女儿黄丽青-青姐发的九叔生平做的一个纪录片。
2、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家里穷为了养活一家人!九叔很早就出来工作了。
小学毕业,就到广州二运当搬运工,也就是那个时候,九叔对汽车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也为他今后,进入汽车配件销售行业,埋下了伏笔)。
后来,九叔结婚生子,为了养家糊口,还兼职(广东人俗称炒更)卖过花,卖鞋和卖鱼,还开过"三角鸡"搭客。
当时只要是能挣钱的,不违法的,不违背他做人原则的,九叔都干。
3、搬运工发现汽配“大商机”,被无情泼冷水4年
故事,还要从1983年说起,某一天,九叔拿着一份地图兴奋的和九婶说,现在做什么,都离不开汽车。
你看我们国家,地又大河又多!哪怕是去一个中山都要过五条河(那个年代,广东的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出行非常困难!)
难道做生意的人,每次出去,都要坐火车坐船吗?我想,将来汽车一定会越来越多,所以,做汽车配件生意,一定有得做!
和绝大部分的汽车后市场前辈一样,九叔想做汽配生意,开始都是懵懂无知,只是觉得,有得做而已。至于怎么做?有没有风险?都一概不知。
还没说完,九婶就一盆冷水泼过来,数落了一顿九叔。
“别想太大!你都是一级搬运工了(原来,搬运工还有级别),工资有一百多两百块。
还有啊!都不知道政府给不给做(九婶说的也是,在哪个年代,因为做个体户,给上纲上线的人还不少)”。
慢慢的,随着孩子的长大,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九叔除了卖鱼卖花,还买了一台三轮车,去火车站搭客。
九叔一直不死心!一直劝说九婶自己做汽配生意的事。
在一次摔伤了腰后,把老婆给说动了。
九叔打动老婆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际“我岁数越来越大,腰也伤了,还能搬几年货啊”。
终于搬运工的中年危机打动了九婶。
这一年是1986年。
4、年近不惑,46岁创办广州第一家润滑油连锁超市 。
九叔深思熟虑后,决定从卖轮胎开始。
为了拿到一手货源,当年,还是无名之辈的九叔,天天去某个轮胎厂厂长的家门口,等人家,希望厂长给货给他卖。
人家不让他进门,九叔也没什么特别的办法,他就在人家门口坐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上,厂长一出来看到,非常感动!答应了九叔的请求,供货给九叔。
1988年,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国家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给当时的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多年的等待,多年的犹豫,多年的准备。机会终于降临。
同年的12月20日,南北行正式开张营业。
46岁,年近不惑之年的九叔,再次创业。
1991年,南北行广园店和永福店开张营业。
生意蒸蒸日上之时,根本顾不上家人。孙女聪聪年幼没人照顾,童年基本是被放在仓库的大纸箱里度过的。
1998年,南北行转型大型超市模式。
2003年,集祥店开业。
南北行的蒸蒸日上,九叔的身体,却在走下坡路。早年家境贫困,工作又拼命!严重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2008年,九叔不得不离开视同生命的南北行,回归家庭,修养身体。
2016年,九叔逝世。
纪录片中采访九叔的一个镜头:
“你陪老婆和孩子多不多?”
“很少,基本没有”
“再给你选择一次的机会,你还会选择像以前那么拼吗?还是多留一点时间给家人”
“一个人工作肯定是要拼的,
毛泽东所说的: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一个人,要学到老做到老!
男儿志在四方,不能做到这样,忠孝两难存”。
悟道时刻
不辛苦,哪来世间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