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是最容易被用户认知品牌的品类了,而且有国际三大品牌头部效应明显
你认为润滑油后面会不会被汽配经销商平台夺取话语权?
各地被压巨量库存的润滑油经销商,出路在哪里?
汽服门店越来越多将保养作为入口品类,保养大战中油品供应链如何配给才能让门店更有效?
机油的话题经久不衰,作为后市场最大的单项供应链品类,有着几个特殊性:
1、消费者对机油品牌认知度比大多数汽配品牌要高
2、单一品类就能支撑起庞大的经销商体系
3、资金密集型
4、假货、走私、贴牌、专供等等花样繁多
本期话题精选了网友讨论的万字留言,大家慢慢看~
1、润滑油厂家会不会被汽配经销商平台夺取话语权?-三大油
@小黄同学
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no"。为什么?
目前,三大品牌(壳美嘉)的在华销量,社会零售部分
估计在100万吨左右(车用油,只算国产部分,不算进口部分,扣除OEM,不含工业用油)
而这100万吨车用润滑油,基本上,都是通过其经销商销售出去的
虽然也有大客户和直供渠道,如壳牌供应给滴滴或好修养的BBA版本,但这部分的占比,并不高!
日常发挥作用的,还是其苦心经营十几二十年的经销商渠道及网络
例如:
壳牌车用油在广东地区的三大代理商(深圳东莞广州),
其年进货额预计都超过或接近5个亿还没算佛山和其它区域
美孚就更厉害!广孚东孚粤鹏孚的销量,就美孚一号(一升装)的销量,估计都占了全国的30%
相对而言,汽配商的销售占比,据我了解,并不多
更何况,绝大部分的汽配供应链平台或汽配商的车用润滑油主力供应商,基本上也是来自于车用润滑油经销商
事实上,现在能够对车用油经销商,形成话语权的,不是汽配商
那么是谁呢?是润滑油批发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油贩子二道贩子)
就小黄同学认识的其中一个大批发商而言,他每年的批发量(当然,是各种品牌加在一起),比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经销商的销售量,还要大
@海超
当前的电商平台,依靠润滑油高流通性与服务简单性
用低价的策略,的确触动了原有经销商的蛋糕,改变了市场格局
但销量大并未实现赢利模式
线下b端的争夺,成为焦点,对C端更是投入巨大精力
未来品牌方对b和C的发力,也许会改变很多
最近的新闻是胜牌与兔师傅,壳牌与大唛的合作
电商的短板是要处理好供货的成本与及时性的平衡
及时了,但最后一公里成本奇高(快递小哥挣去了)
降低成本,又实现不了及时性
线上热闹,线下跟不上,很难做到平衡
蛋糕太大,谁也不能独占,各有千秋
以中国的气候,地理,人口,收入水平,消费心理等等的复杂程度
做到统一划一的同质性服务根本别想了
@王亚林-润滑油应用-汽修连锁
三大巨头都有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太透明
汽修厂没钱赚,经销商更是搬运工
总监们靠业绩考核,不考虑汽修厂利润,串货睁只眼闭只眼
好处是品牌好,推起来不费劲
所以经销商要转变为服务商,把落地服务的相关项目打包来做,夹缝中求生存
和汽修厂关系最紧密的就数油品代理商
@.-L.
壳牌已经搞了三个体系
京东专供包装、途虎养车 鹏致系列
还有现在市场上和壳牌直营店卖的
目前也就美孚还是一条腿走遍线上线下
@愚属零峰
1.润滑油电商数据和线下数据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一个数值,心里影响大于实际影响
2.不用担心电商对线下的影响,所有润滑油企业电商部门都以失败告终,要么有点流量没利润,要么有利润没销量
3.目前润滑油销售给车主的价格不是取胜的唯一法宝,但三大产品的低价来路不明的产品是对市场价格最具杀伤力的
@新康众全国大客户经理-陈旭
我来简单说说我的想法吧,毕竟我在嘉实多厂方也做了5年的时间
之前跟嘉实多合作的很大大的经销商这几年也都在转型
个人认为现在这个阶段是油品公司的一个转型期
一方面,传统的渠道正在被电商和供应链企业打破市场格局
另一方面,传统的经销商渠道毕竟还是公司的销量贡献的主力,只是这种份额在逐年下降,很多油品公司对供应链企业,互联网企业和保险行业等杀入汽车后市场的力量已经开始关注
比如我们新康众和BP的签约就是个典型案例,而且有的油品公司已经成立了新业务的部门,就是为了给变化的汽车后市场做准备
同时较大的头部经销商也在做改变
他们有的开始收购维修企业,向汽服行业下沉,通过并购或者合资的方式
另一方面也在寻求融入供应链企业
比如几家一起成立中小型的供应链平台(不方便提名)或者融入较大的像康众这样的供应链企业
拿嘉实多举个例子
目前经销商库存压力都很大,利润越来越薄,厂家也压力很大
但是还不敢轻易放弃多年的客户沉淀和积累,处在很尴尬的境地
个人觉得最后油品传统经销商会从油品的经销商转向服务商
目前米其林已经开始做试点了,尝试这种经销商转服务商的转型
但是对3.4.5.6线城市的经销商,由于信息比较闭塞,相对来说转型速度会慢一些
@汪剑锋-正美丰业汽车玻璃
(天津市场的油品)大型汽修厂 基本都是 嘉实多(小桶4L),代理商 F总 很舒服,一干就是十年
包括维修站渠道都是很多在用。但是这2年的日子越来越难搞
壳牌的市场这2年刚刚切了嘉实多的一部分渠道,在这之前壳牌机油貌似很难
包括某供应链平台还在天津代理了一些时间,最后还是不干了,感觉壳牌有个魔咒一样
美孚 是我看到最多大桶油的市场,挂了很多门头店,但没啥大店
美嘉壳 的价格很透明
基本感觉市场 除去一级代理商,天津地区就是 串货和假货的市场,特别是 二批手上,谁也无法包装货源质量。河北周边各种小车太多,天津估计是重灾区域
2、润滑油厂家会不会被汽配经销商平台夺取话语权?-其他品牌
@广州法航润滑油-王明
我作为一个润滑油生产企业,谈谈我这几年的感受
其实做为我们生产企业和中小润滑油品牌商,感受到这市场越来越难做
主要受到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冲击,各种昙花一现的商业模式影响
还有供应链的集采,因为润滑油是相对简单,服务又很容易标准化的品类
所以都会把润滑油作为切入点
现在不管是厂商还是代理商,大家都很迷茫,但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己又不知所从
未来汽服连锁品牌,汽配平台集采(大品牌出专供系列)多种模式并存
目前来说这个润滑油行业还是乱象丛生,行业标准落后,市场监管严重缺失,而且行业门槛相对较低
@老徐Johnny@专注润滑油行业14年
其实也不用那么悲哀,变化是永远不变的
随着市场的改变,相信润滑油企业的业务板块也会越来越多元化
渠道和网络是王道
很简单啊,BP,胜牌,东风嘉实多等等都不是傻瓜
他们近期或建厂或扩厂,要是只能玩个三四年,那建厂还有啥意义呢?
对于机油来说,渠道大于品牌
@汪剑锋-正美丰业汽车玻璃
(天津市场)二线品牌油品很多,价格透明度不高,利润空间大
力魔等品牌维修店很多,因为投入门头广告,车主的心智就是这样, 什么广告多啥就好
马石油最近一年也很多,但汽修厂都是中小型,貌似效果不佳
大桶油市场 天津还没有中原大战那么火爆,还是观望者多
确切的讲天津汽修店还是体量太弱,不敢玩,也不敢冒进
@.-L.
说到底互联网的初衷如果是野蛮粗糙的打价格战妄图革命打掉线下的渠道
这就和清末的太平天国一样不可持续,毕竟当你的方向和你后来的走向不一样,不可长期的满足消费的需求,就会覆灭
毕竟汽车后市场是个复杂技术难度要求高的行业,并不是车主什么都可以自带,维修企业赚个工时费
有些电商平台整天说美帝国消费者,都是去网上和超市买一桶油自己就能给换上
美国的维修企业只收入工时费就可以,所以认为中国也应该那样
据我观察这么多年,中国的消费者,认同不了服务价值,只认同商品价值
所以线下的渠道大多数都是把工时费加在商品里面
电商的出现就是以大批量采购的低价,然后低利润的大量撒货
厂商呢谁卖出的产品都一样,所以电商平台和传统批发平台的矛盾就产生了
下游维修企业如果单纯赚点工时费根本养不活技术人员
3、润滑油经销商背着海量库存,出路在哪里?
@小黄同学
车用润滑油经销商的巨量库存问题,不是现在就有了,很早以前就有
十年前或者说在06年开始,这种不良现象,就已经开始
尤其到年底或每个季度之前,厂家向经销商压库存
经销商为了保住来年的经销商资格,为了拿到拿点返利,压货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少则两个月,多则三到四个月的库存
到最后,为了回笼资金,为了完成连续不断的进货任务
大家的做法就是,低价抛售库存,负毛利贴返点市场费用,甚至于发票钱
更狠点的!把这些搭上,自己再贴钱往里面砸!
除了这些方法,基本就没有其它方法可言
相信,群里做润滑油的经销商,不用我说,也会感同身受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除非上游厂家,压缩产能或减产
不再要求经销商,去拼命压货完成所谓的任务
让这个行业,回到一个健康的状态之中,有序经营,良性发展
否则,在段时间内,这个问题,都是无解
还有,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只是靠厂家,也是不现实
这个问题的产生,只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而已,或者说,一个典型代表
相对于其它行业,例如房地产行业,车用润滑油那点库存,就显得非常渺小了
目前国内的润滑油产能,已经大到能够满足全世界的需求了,明显的产能严重过剩
就山东河北河南而言,所有设计的产能加起来,算上所有的民营国营调油厂,估计超过五百万吨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还没算江浙闽两广东北西北这些地方
@哲
1.美嘉翘虽占市场主流,价格透明,但是对修理厂利润比较透明,压缩了盈利点
2.汽配平台对经销商没有影响,有哪个平台能够保障润滑油经销商的销量,就有生杀大权,但是到现在应该没有平台做到。都是中介
3.至于润滑油库存就看经销商的道行了
4.汽服门店将保养作为入口品类,供应商拿了这么多年返利,该给修理厂出资搞线下活动,现场下单保养5折。最直接有效,但是看谁愿意拿钱出来玩
这个行业如果不踏踏实实做服务,为门店创造利润,给用户带来经济优质服务体验,就是一毛钱保养也得不到用户转化。
更不是14.15年兴起的时候都是小白了,画大饼对线下门店毛线作用起不到。修理厂老板被洗了一遍又一遍
@王天-专注汽车服务
我认为润滑油传统经销商不会对平台取代
在美国,发展这么久了,照样有很多传统的线下经销商
说明线下经销商有它存在的价值,比如说对门店的了解,对门店的渗透力和服务能力
@杨兴力-长春正合
1.被汽配平台入侵是必然
2.备库存的机油经销商以后存也是存在的,不过厂家再想压库存没那么容易了
3.保养大战机油价格竞争是门店之间的事,机油经销商已经没有利润配合了
4、供应链平台在润滑油供应链中的定位,是否会取代传统代理商
@蒋仁海-快准车服CEO
润滑油品牌未来的话语权会被优质维修连锁企业夺取话语权
因为他们是2C的品牌
供应链企业和代理商会发展成品牌的服务商
我希望快准成为男人背后的女人
@PEAK顶峰王旋
个人认为平台取代不了油品传统经销商,至少可预见的短期内无法取代
之前某位大咖说过,后市场核心是服务,服务是有温度的,人情生意抢不走
至于库存就看经销商的售出和对压货的态度了
@王旭光
平台本质上还是经销商
机油的经销商作为长期形成的一个团体有存在的价值,不会被取代
平台的想法都很大,涉及区域和范围广,但线下实体的控制力和服务力不足,区域经销商能补足这份差距
@魏剑锋
平台:你拿多少货我给多少优惠
经销商:你跟我合作,我帮你把门头装修搞定,你缺工衣?搞定!缺工具?搞定!缺设备?给你。。。
传统经销商和门店多年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平台能那么容易取代吗?
@哲
1.作为润滑油厂商首先要保证全国代理经销商的利润,一成不变的这是传统渠道。
2.平台不能保证销售场景及年机油销量,简称“中介+拼缝”
3.平台给线下店的就是嫖客跟小姐姐的印象。门店不会为了短期一桶油便宜3-5块钱去影响传统渠道合作关系,因为服务商是当地的机构
@罗进之
三大品牌在去年初这个时候跟*东、*猫达成合作
释放了重要信号就是针对后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他们不在排斥电商、平台等渠道
现在的所有平台都属于刚起步阶段,能不能成气候还是未知
远未达到跟三大品牌掰手腕的程度
理想的路径是平台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品牌与规模的不断做大做强
找到美嘉壳等厂家做一个系列印有渠道LOGO的机油供自己的渠道专用
5、汽服门店保养大战,机油供应链会如何?
@新康众全国大客户经理-陈旭
在保养大战中,个人觉得如果供应链企业在保存强大供应链支持,数据系统支持等强项外
还可以加强对汽服服务,加强沟通和多对修理厂赋能赋利
比如联合促销,业务培训,研讨会,售后问题及时解决,保持一定频率的拜访等
提升跟客户的SOP等级(这也是传统经销商的优势),我觉得会让门店的运营更加高效
@罗进之
关于中原的保养大战,真的感觉莫名其妙
为了集客?为了跟对手抢客户?为了给投资商做数据?
真希望他们都来北京打价格战
机油作为入口在合适不过,但真不应该以价格战来达到某种目的
精准配油、标准换油流程、附加服务才是趋势
我2010年做壳牌的时候,北京的夫妻店拼价格到了换桶黄壳赚10元,30元拆变速箱,比现在中原价格战可惨
@北京-耐卡老马
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下一步还有更可怕的,提升企业竞争力才是根本
下一步免费保养很快就会实现,油品变成了耗材,也不会这么受重视了
经销商会做,保险公司或代理人会做,大型连锁也会做,那时候郑州保养就不可怕了
下一步会变成常态,洗车的成本越来越高,车主还认为不实用,常规保养必将成为引流的利器
而且一二线城市的大部分车主一年保养一次
@小黄同学
首先,从如何保证供应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郑州保养大战,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
小李补胎、中鑫之宝、百顺等中原连锁快修巨头打的这场大战
所采用的润滑油品牌基本也就是三大品牌或道达尔这类的二线品牌
有的是和当地的代理合作,有的是和厂家直供
无论是那种方式,都存在配送和安全库存的问题
按照传统的做法,供应商会给每家店,备一定的库存
店里的货没了或者不足,配件管理员或店长,向供应商发出采购需求,供应商配送
如果,能够采取以下这种模式,或许能让门店的润滑油供应链,更加有效率:
1.每家门店,根据月进场台次,或每月的润滑油销售数据,在系统内,根据每种油品来设定安全库存
2.经销商的销售系统,接入店面的系统内,尤其是库管系统
3.门店每销售一罐油品,系统自动扣减。
4.每个油品的安全库存预警,一旦报警!供应商就自动收到预警提醒,自动生成订单
5.供应商发货到缺货的门店
@.-L.
中国的汽修专业人才是短缺的,维修企业难过,这些技术人员的待遇也好不到那里
所以未来这个行业的人员也会越来难找,中国一直在提倡匠人匠心
可是,现在大多数车主不认同服务价值,专业得不到实际的认可
安装费就可见一斑
今年的市场就是很意外,很多店轮胎和机油出奇的减少固有的三大牌的库存量
现在很多维修企业设备老旧或者凑合,为什么不愿意投资更换新式设备,主要还是没钱
另外就是行业从业者太多,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
消费者选择多了自然也就一味的去压价
我走访过很多同行,发现操作完全不符合规范,生意依然很好
这就是低价竞争的优势,维修是个专业的活儿,车主是个门外汉
一般不会知道你的专业度,所以现在行业乱象居多
某些电商平台几年前就说标准化操作,低价商品供应等于超高性价比,结果今年武汉还出了机油门时间
6、对机油品牌直供修理厂怎么看?
@中国品牌—链加润滑油
润滑油厂家直供,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规模修理厂的未来
@大圣归来
效率太低,对厂家来说人员、资金、规模都有严重的挑战,经销商扁平化是趋势,但是自己做基本不可能
@乔木
规模大点儿的生产厂家一定是需要渠道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不可能完全去除经销商依靠自营的
@众车邦-刘建成
都想玩垄断创品牌,实际还是想投机取巧走捷径,苹果就应该卖两百块全世界就都垄断了
@周育恒-IDQ超级冷媒&4S事故留修
现在很多单位定点车都用这一招来招标,全年保养包,甚至终身保养包
大约一万元一台车,单位用车频率比较高的业务车放出来招标,终身保养一万元,不想去投标
客户对机油的认识不太大,只要打上几外文(英,德,日文)进口货,不认可长城,昆仑,使得出现了很多假洋鬼子的机油品牌
和超市里的假洋品牌的各种奶洋一样,国人的智商税还是要继续源源不断的交
就可以问问各位,你知道牛奶哪家是全球的三个巨头?
@cheng
机油这块车主认知度及忠诚度的塑造,越来越需要终端门店的打造
比起品牌更多的车主还是信任门店
这也是其他品牌润滑油(除价格外)可以获得很多市场份额原因
平台通过集采降价、支持账期、运营输出等带动终端销量来获得门店采购订单
比起传统润滑油供应商会有更多的增值服务,反过来用份额改变上游机油规则或者Oem
6、汽服连锁(平台)众生相
过去写的一篇关于集群车宝的免费机油事件的专题分析,请参考:
机油不要钱,又一场烧钱闹剧还是行业创新搅局?
@LinL
某虎加盟店,分级别
最小加盟费二十万起步,每个月管理费八千起步
只是不担心客源,但是客源用户群体太杂了,面包车和路虎奔驰一块修
感觉客户群体定得太广了
@.-L.
早期没有电商的情况下, 消费者买一个产品
都会问安装需要多少钱,大多都是免服务费
现在消费者被习惯了免服务费的意识后,还会拿产品线上比价后,认为不该要服务费
就像*虎工厂店他的收入绝对撑不起那么大的开支,只是开店给资本市场看
@北京-耐卡老马
首先,低价引流没错,模式也没错,只是错在执行
我调查了北京的几个某虎线下门店的店长
所谓的线上引流和门店结算也就是四条轮胎结算80,机油机滤结算39,另外加一项增加19,一个月的引流带来一万多的手工费收入
大家试想在北京少则几十万,多则一百多万的房租和比三四线城市高三分之一的成本,怎么存活?
@郑州-王智广
某省会,平台领导自己开了八家京*会,接网单把周围3公里普通店都筛除,引流转化,目前只有两家稍有盈利
@老徐Johnny@专注润滑油行业14年
针对大*养车
美孚合成机油149,还包含机油格和工时~
我认为模式不变,不可能盈利
只做保养,金力士99元,包含机油格和工时,我也是醉了
以前修理厂卖金力士(合成科技)228-298元
@汪剑锋-正美丰业汽车玻璃
(在天津)卡*丁 线下店第一个使用大桶油(壳牌)
去年8月开始,但活动很一般。营销推广能力太弱, 直接在某虎工厂店隔壁节流客户
价格 238元(买一赠一)相当于单次 119元 ,请重点关注: 半合成和全合成。
给我的服务印象很好、细节也不错
最重要的,因为技师资源,人力不能满足, 这个店居然是不太赚钱的
保养流量入口 在天津 很有可能就是一个 “伪命题”
@北京-耐卡老马
传统的线下门店大部分亏损并不多,还有部分能盈利
这就证明线下运营能力非常重要
所以任何情况的低价引流都不是问题,关键你的线下运营能力是否能够承接,标准是否能够贯彻,店面掌控怎么样,更更重要的你是否策划了更有效的利润方式是关键
北京区域内的几家比较出名的牛*斯、德*傅、有*手.....
我们都做了直接和间接的调查,竟然盈利能力干不过一个叫盛*宝的,再次证明模式描述的再好,也不如靠谱的运营
@陈骏
做基础保养不赚钱?不懂的人就赚不了
如果从供应链分析郑州的保养大战和集群车宝的免费送油活动,我都觉得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周育恒-IDQ超级冷媒&4S事故留修
应该是修理厂的推荐机油起了关键作用
大*养车也是用的自产机油来推市场,现在又和壳X合作,最低的套餐还是自产的机油
大*养车在东莞收编了很多一百几十平方的夫妻店来做城市样板
中低端的修理厂可能会受到冲击,高端专修不鸡它,结果如何还不清楚
东莞市的机油OEM最强,从十几元到百元多的三大巨头全部超A级品都有
7、旧事重提的案例:i保养
过去写的一篇关于i保养的专题分析,请参考
@Deep
汽车后市场是有机的整体,靠某个单品促销或者免费(烧钱)就想保住客户粘性
忽略后市场各个环节的存在性和价值性,这种商业模式(拍脑袋想出来的)
没有深入到后市场的各个环节,失败是必然的
然而后市场是一个既专业又非专业的行业
既标品又非标品的产品,再加上产品品类丰富,岂是一个单品就能搞定的?
@豫涛汽修连锁宋全业
我觉得i保养初心不好,我们一开始就没合作
门店一定要有自己的客户体系,否则最后都会沦为安装点,只能去赚安装费
机油空间足够大,能够支持很大力度的空间
如果保养连锁都能够成立的模式,维修厂更能搞起来
一个保养店300台进场很容易搞的话,维修厂大部分都达不到这个量级,达到了生意就会很好
我觉得一个项目不能给产业链条都带来价值,崩盘迟早的事
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最后都无法完成商业模式,利益受损的一方可以用脚投票,退出
@cheng 作为曾经i保养项目成员对i保养项目的分享
之前做过i保养项目,通过把机油套餐卡,标准化、线上化、统一化的销售
最高峰采购额大概15-20个亿吧,所获的嘉实多的价格,金嘉护可以做到68元/4L
门店通过保养集客后转化养护和快修项目
门店可根据套餐存量及月新增数据,推算出店里的安全库存,提高油品供应效率
在这里面供应商就需要参与经营,加强对门店经营的输出能力,协助门店设计库存高流通方式,才是机油供应商出路
壳牌和嘉实多的份额基本上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当你2万家合作店统一供应,年十亿以上的销售额份额,厂家肯定都是想要这个份额
所以大家看到从最开始的通用包装、到壳牌、到最后经销商投诉厂家做Oem定制贴牌,都是博弈的产物
代理商窜货本来在业内也是正常现象嘛,厂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我先把市面上的店签进来
就不属于公开市场的经销体系了吧,那我自己体系内,我还不是想怎么卖就怎么卖
三大品牌润滑油如果你涉及区域太大,量多,抢了不少经销商生意的话
导致最后肯定是经销商抱团
这个事情厂家就要平衡了,这就是为什么做平台的到最后只能卖贴牌代工,因为目经销商体系平台取代不了
贴牌其实消费者反馈影响并不大,这个我们还是比较意外的,可见车主对油品品牌度并没有想象那么高
唯一区别是,贴牌之后,只能到自己盘子里流转了,在公开市场不好卖了
集*车宝跟i保养还是有渊源的
2015年初,广东作为第一批上线城市,整个集*车宝是第一批签约合作商户
合作了一段时间,集客效果不错,发现通过保养低价获客,转化快修等其他项目的逻辑是行得通的
然后自己就开始做了,因为有自己的实体店,试错成本低和迭代速度快
i保养犯的最大的错误有几个:
1、不重视线下实际运营场景,无法输出好的门店运营和经营,导致无法带动保养衍生出来的货品销售,手握2万家终端渠道,云库汽配项目订单极少
2、没有联合实体连锁,开设标准输出店面(这个当年*虎就意识到了果断开工厂店)
3、赌性太大,最开始其实就是想烧规模,融资一轮接一轮,没有沉下心来做项目,后期又想去做二手车
在这个过程里我觉得做的对的几个事:
1、给车险行业提供面向车主的增值运营服务商,获客成本低,流量大,到现在这个模式依旧可行
2、将机油作为供应链产品,升级为标准化服务,统一输出,将后端供应链变成前置销售,这个到现在也是可行
3、供应链金融切入,通过门店合作历史数据,有一套标准的线上风控模型,带动商品流通,加强门店使用
最开始其实是想把*保的存量客户和门店洗进来,*保那边最后不出问题的话
*保金服4亿融资到账和结算点数提高的话,盘子还是可以往后做
*保全国切掉,融资叫停,现金流及后续资金直接断了,这个打击导致直接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