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哥伦比亚《时代报》网站报导,哥伦比亚波哥大是世界上交通拥堵时间最长的城市,2018年司机因塞车平均损失时间272小时。第二名到第十名依次是罗马、都柏林、巴黎、罗斯托夫、伦敦、米兰、波尔多、墨西哥城、莫斯科。这个排名是INRIX公司公布的。INRIX每年发布“全球交通记分卡”报告,实际就是一个城市交通拥堵程度的排名。据INRIX自己说,该公司位于华盛顿州柯克兰市,负责研究交通数据,以及为停车、导航和其他移动服务研发应用程序,看来应该是一个数据服务公司。
在INRIX的报告中,莫斯科、巴黎都曾经荣登榜首,而奇怪的是没有中国城市上榜。有点报道题目是《2016年全球拥堵城市交通排行榜 中国城市未进前10》。
去年到莫斯科,导游非常骄傲地说:北京的拥堵不算什么,莫斯科的拥堵世界第一。
莫斯科交通确实拥堵,但是主要是列宁格勒大道、红场周边比较堵,完全比不上北京的拥堵:面积大,时间长。
后来搜索了多年的INRIX报告,发现有一年的报告中声明“没有搜集中国和日本的数据”。这就是说,并不是中国城市没有上榜,而是根本没有统计中国城市。INRIX的报告,有时说来自38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有时说来自38个国家1064个城市,有时说38个国家1360个城市,实际是很不完整的数据,每年的统计口径也在变化,这样的排名根本就是“瞎掰”。
荷兰交通导航服务商TomTom发布了2016年全球最拥堵城市排名:曼谷、伊斯坦布尔、墨西哥城、莫斯科、圣彼得堡、布加勒斯特、重庆、深圳、广州、珠海、洛杉矶、成都。这个排名也不大靠谱。
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有一个中国各大城市拥堵排名:哈尔滨、重庆、北京、济南、上海、长春、石家庄、广州、呼和浩特、唐山。同时还有一个年人均拥堵成本最高的城市排行,将拥堵成本和GDP挂钩,最拥堵的城市不一定就是拥堵成本最高的城市:北京、重庆、上海、哈尔滨、南京、大连、济南、长春、西安、济宁。正因为如此,北京的人均拥堵成本位列全国第一,人均4013.31元;而最拥堵的哈尔滨在人均拥堵成本方面位列第四,人均2537.24元;排名拥堵榜第五的上海,人均拥堵成本为2753.74元。
拥堵程度和拥堵损失又和行驶距离有关。单程通勤距离最长的是北京11千米,济宁是7.64千米。
INRIX报告称:美国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发达国家,美国司机每年平均花在交通拥堵中的时间约为42小时。恐怕北京的司机每星期就要耗费这样多的时间。
其实,定义拥堵程度有很多方式,美国用断面车流量、上海用的是平均车速、道路负荷度,北京是拥堵里程比例,深圳是行程时间比。因此拥堵程度的排行肯定是不一样的。
国内还有交通拥堵指数的概念,交通拥堵指数又称交通运行指数(Traffic Performance Index(TPI)),是北京市首创的综合反映道路网畅通或拥堵的概念性数值,相当于把拥堵情况数字化。拥堵指数在0至2之间为“畅通”,2至4之间为“基本畅通”,4至6之间为“轻度拥堵”,6至8之间为“中度拥堵”,8至10之间为“严重拥堵”。北京拥堵指数最高达到过9.68,缓堵的目标就是将交通指数控制在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