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退出中国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对于曾经在华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品牌,很多人替铃木感到惋惜。
对于铃木对出中国市场一事早有报道,但当时合资品牌双方均矢口否认。直到6月15日,北汽昌河官网挂出一则通知,原江西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将变更为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日方将持有的昌河铃木全部股权转让给昌河汽车,这是铃木退化的第一步。
就在昌河铃木宣布解散之后,又一重磅消息浮出水面。9月4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将以1元人民币收购日本铃木及铃木中国分别持有的长安铃木40%和10%股权,收购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长安铃木100%股权,此次股权交割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不过,与昌河铃木不同的是,虽然铃木退出,但长安仍持续经营长安铃木这一品牌。
至此,在华耕耘25年,素有“精品小型车”称号的铃木正式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为什么铃木在华竟混得如此结局?
维持低端产品形象
实际上,对于铃木的退出,业界并不意外。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长安铃木的净资产便达到了负2.7392亿元。
从铃木产品定位可看出端倪,自入华以来主要占领小型车领域,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挤压了铃木品牌本就狭小的生存空间。从近一年铃木的销量可以看出,铃木雨燕月均销量仅为1000辆,奥拓约为500辆。反观,同为雨燕竞品的飞度、polo等车型,其月均销量均维持在1万辆左右,几乎可以视为完全碾压。
虽然铃木曾为此做出改变,推出了维特拉、启悦等产品,但依旧未能改变消费者对铃木品牌定位的改变。相反,中国市场其他级别车型也早已经被本田、日产、丰田、大众等品牌所分割,因此铃木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投放速度缓慢
虽然铃木入华多年,但在华产品投放少之又少,除了2015年投放一款维特拉外,再无其他车型。此外,在更新换代方面,对于铃木而言根本是不存在的。
中国消费者有着极其鲜明的消费特点,当前的主流消费人群主要为90后,这些人更喜欢“秀”爱彰显自己的个性,喜欢鹤立独行、与众不同。他们更注重精神享受,更希望所有用的汽车可以让他们获得身心愉悦。
当前,受到年轻化潮流的影响,车企纷纷采取年“年轻化”的发展战略。新一代的车型在外观设计、科技配置、互联网应用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还贯穿在营销、传播等各个环节。但从铃木近几年推出新车的速度,以及对自身品牌形象的宣传力度来看,有逐渐放弃中国市场的趋势。可以说,曾经以“精品小型车”打天下的铃木,未能抓住时代的更迭。更没有意识到90后消费者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潜在影响力。
颜值不吸引眼球
以铃木维特拉为例,可谓是一辆内在相当强大的车,变速箱和发动机匹配“默契”,加以坚固的车身结构,但销量却不可观。
究其原因,与缤智相比,颜值、配置、空间均稍显逊色。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下,首次购车的消费者占大多数,对于颜值的追求,绝对是第一位的。
以90后们普遍消费需求作为判断,个性、风格、与时俱进以及多元化等因素成为首选。在他们的认知中,汽车早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汽车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被赋予伴侣、家等更深层次的含义。
不可否认,铃木入华25年来,也塑造了品牌的情怀。但恰恰是因为铃木未能紧抓这一机遇,将这种情怀变成了负担。而90后的消费观念与其他世代差异大,所以车企想要在华获得发展,是一定要与时俱进,进而重新审视品牌定位、更新车型设计和改变营销策略,来满足市场新主力的需求。从这一点来看,恰恰是铃木最为薄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