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热点很受关注:一个是个税调整,另一个是社保改由税务征收;
和很多行业的企业沟通时,发现大家对这两项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还不清楚。而且,网上的五毛党文章很多,给企业带来了很多误导。我接下来从行业的现状(注意,从真实的现状出发很重要),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不注意,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后果。
1、后市场企业现状
如果笼统的将后市场定义为人力密集型行业,相信也没人会提反对意见。对的,新个税法和社保严征管影响最大的就是人力密集型行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人工成本占到企业总成本比例较高,通常会达40%甚至更高。
之所以说行业现状,是指我们别按过去都严丝合缝按劳动法、税法执行的标准去计算。
社保现状:
到目前我见过行业主流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基数,给员工缴纳社保公积金的。有主流就有非主流,对的,还有大部分小型企业(10人以内)甚至是不给员工缴纳社保的。
税收现状:
这个不能深聊,简单总结。后市场哪个企业不是两本账,只有一少部分用于开票交税?
如果你说你的企业全部纳税并足额给员工缴纳社保,恭喜你,你是行业里找到有钱投资人爸爸的“富二代”。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你在亏损!为什么?行业利润率于偷税漏税的总额。
2、无处可逃的成本
同属于人力密集型行业的海底捞,为了上市就补缴了八千多万的社保,海底捞还是社保缴纳比较好的公司。
我不想在这里讲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因为,责任是在活着的前提下才能聊。如果都死了,无从聊起。
按新社保规则,帮企业算笔账:
仅社保一项支出,大家对号入座看一下,顺便自问一下:
你公司的净利润是多少?
够不够缴纳明年的社保?
不规范的小企业别着急,偷逃税的大门也慢慢关死了。过去很大的优势是现金交易,不进公户。看看新的个税办法:
我给大家划重点: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对,这条的意思是,个人名下账户所有所得合并。只要在银行系统记录符合个人所得标准合并计入。也就是过去业务款在私对私的转账也要计入个人所得了!除非你的用户也只用现金交易,这个现金是一张张的毛爷爷,不是微信和支付宝转账哦。
3、路在何方?
由上可见,留给企业“钻空子”的窗口越来越小了。那么如何应对?路在何方?
作为致力于大型连锁化经营的企业,海底捞也许是个很好的参考。既然人排出不了,那就对员工好一点,让人的效能发挥的更大。这个更大的标准是比同行好一点即可。
这点很重要,一直到上市,海底捞都没有合法足额缴纳社保。对员工的福利,比传说中的google、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差了不知多少倍,还好,留给企业的机会不是和这些去比。你只要比同行多做一些,让更好的员工、更多的用户聚集到你的企业,利润和竞争力就来了。
另外一条路径,是从雇佣制到合作制的转变。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比如,顺丰就开始将15万快递员从雇佣制走向区域承包制。从过去的雇佣关系,成为合作关系。
这个方式的要点,也不是企业仅仅摔包袱。而是,用共赢机制打造出一套,让员工打心底里面更有希望的方案。愿意放弃雇佣的稳定性,去拥抱合作的自由性。关键点,是利益。一目了然的利益方案,让有干劲和梦想的员工改为老板,更愿意与企业的生态中合作,更容易赚到钱。
我也看到行业里一些企业开始行动,给到员工类似的外包方案,但是,出发点基本是以企业自身避险、和扔掉成本为初衷。必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