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曾鸣教授在曾鸣书院上发布了《曾鸣 | C2S2b:精准服务商的崛起》。这是继去年提出S2b2c后的一次新的迭代。
1、最有价值的是精准服务商
曾鸣观点:
未来商业模式必然以客户为中心,最有价值的是向客户提供持续优化服务的精准服务商。
张杰点评:
在曾鸣提出的S2b2c中S是指一个大的供应链平台(Supply chain platform)。
不是事后诸葛亮,大家去翻我过去一年中谈S2b2c落地后市场的文章中对S是个大的供应链平台提出过这个S更应该是个服务平台(Service platform)。包括在壁虎汽车的商业迭代上我对S是个服务平台的体会越来越深。也提出现有经销商转型服务商的概念。
我猜测是因为,阿里的基因本质还是零售业电商。零售商品属于标准品,其中零售流通过程中服务的成分很少。所以从阿里经验的总结中,默认先把S定义为供应链平台是很正常的。
因为,对零售来说,95%以上就是供应链的事,所谓的服务差异,无非就是客服小二对客户多叫一个“亲”。而这种差异化的服务并形成不了壁垒,卖家跟进速度非常快。
但是在后来的产业互联网,即垂直产业+互联网的模式中,事情变得没有那么简单。或多或少,每个产业里服务的比重都要比零售行业更高一些,甚至服务占比占主导(比如,美甲、美容、按摩)。想想一瓶指甲油、精油才值多少钱?
这次“精准服务商”的提出,我认为是过去一年多在各种行业落地实践S2b2c过程中,曾鸣团队总结出来的。发现垂直型的产业互联网,远远没有零售那么简单。这个变数叫服务。
2、继续强调C2B是商业的终极走向
曾鸣观点:
我曾经提出C2B(customer to business)是智能商业时代的基本商业模式,是对工业时代B2C模式的颠覆。这是因为智能商业的本质是持续提升对客户的精准服务。这就要求企业的一切行为以客户为起点,通过和客户的持续互动,不断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完善对客户的服务。真正的C2B模式必然会要求企业面对客户进行业务流程的全面在线化。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软件化,数据化,算法化,最终实现业务决策的智能化。因为任何机器学习的模型都需要实时的客户反馈,才能形成快速优化的闭环,人的决策才能被机器所取代,实现业务的智能化。
所以,客户第一在工业时代是最高理想,但在智能时代,则是一切运营的起点,是基本要求。这也是互联网企业所强调的“运营”。在线化的C2B模式从而也是企业走向智能化的必经之路。但这两年也出现了C2M (customer to manufacturer) 等不同的提法。C2M的提法可能带来的误会是,这种模式实际操作中更多强调的是制造厂家到客户的直销,是去中间渠道,是M2C。而未来商业的大趋势,其实是服务越来越重要,产品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客户更关心的是不断优化的服务,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好产品。
以上内容引自曾鸣《曾鸣 | C2S2b:精准服务商的崛起》
张杰点评:
对于商业总是未来无限清晰,越靠近现在越难预测。C2B是未来商业走向几乎是共识。但具体到实现路径就各有看法。比如,仅在线化这一点就让后市场无数人入坑。
众多SaaS企业,投入重金。根据完美商业业态下,开发了功能全面,特别有利于业务决策智能化的强大系统。但现实情况是,产业的人并不感冒,一句话:“这能让我挣钱吗?”就把众多SaaS企业噎到吐血而亡。
是啊,产业的生意人,唯一关心的是赚不赚钱。如果碰到个把活的好点的,他会进一步考虑,能不能让我未来更好的赚钱。是的,听好了,SaaS君们,在线化是你的需求,不是修理厂、配件商的需求,人家只关心如何赚更多的钱。
对于S(平台企业)来说,“运营”是通过让产业环节更好的盈利这个手段,达到业务在线化的目的。
“未来商业的大趋势,其实是服务越来越重要,产品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客户更关心的是不断优化的服务,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好产品。”一旦这个共识达成,大家就能跳脱价格战的局限。从服务的角度去体现最终产品的差异化。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服务很重要大家都明白了,可是服务到底是什么?
服务绝对不是单纯维度下的,成本下降或者效率提升带来的产品优化,这只是基本要素。服务更应该是通过协同网络,达到原来商业中不太相干的两个或多个维度产品,将他们重新排列组合下,打破了固有的成本结构,创造出一种让用户感受10倍好的新的产品。
这种创新组合,不是简单的把土豆去皮,番茄洗干净摆盘那么简单。而是,将土豆和番茄深加工组合成炸薯条配番茄酱,成为一种美食。
再譬如,在现在的车消费中,用户在代理那边买的车险,而车出事故后的报案修车又是找的修理厂,还得分别和保险公司报案。这里的服务不是,简单提升修理厂SA的颜值,保险公司客服的声音甜美能够解决的。而是,我们通过一种办法,将修理厂,保险公司,全车件供应商,甚至代步车租赁公司真正高效的协同起来,对于车主成为一个简单、方便、快捷的一体化服务。每个环节自动结算,相互信任,高效协同。
3、C2S2b 与 S2b2c之异同点
曾鸣观点:
我觉得C2B模式更精确的表达是C2S2b (customer to Service Platform to business)。 也就是说,未来商业模式必然以客户为中心,而最有价值的是直接给客户提供持续优化的精准服务的服务(平台)商(service platform)。之所以称为服务平台商,是因为新模式下,他们更有可能通过协同各种小b的服务来完成对客户的服务。所以模式的S2b部分强调的是,S其实是个协同网,吸引更多的小b,共同提供更好的服务, 而不是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的模式。
所以,C2S2b和S2b2c模式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用协同网取代线性的供应链。只是应用的场景可能不同。C2S2b可能更适用于客户对S的服务品质有更高要求的场景,也就是品牌型企业的升级之路;而S2b2c的模式可能更适用于小b对服务好C有很好的附加值的场景,也就是渠道型企业的升级之路。这个问题很有趣,将来再写文章专门探讨。
以上内容引自曾鸣《曾鸣 | C2S2b:精准服务商的崛起》
张杰点评:
我们拆分一下,C2S2b VS S2b2c,最重要是的共同含有S2b部分。而S是提供持续优化的精准服务的服务(平台)商(service platform)通过上面分析都能达成共识。认知从供应链平台升级到服务商平台是重大升级。
对于后市场的S来说,去寻找产业中的b,而且是多角色的b,共同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工作的难度异常的大,难度异常的高。我之前有提过,C对服务和产品是没有鉴别能力的,因此,后市场的特殊性在于,产品购买人(车主C)和决策人(维修企业b)是分离的。所以,后市场本质是个B2B生意。
因此,希望直接一步到位C2S2b,是不可能的。从C端的感受就是你所谓的个性化服务我分辨不出来。从S端就是,8个缸7个盖,不可能游刃有余的做好多个 b 的服务产品整合。
因此,曾鸣教授认为:
C2S2b可能更适用于客户对S的服务品质有更高要求的场景,也就是品牌型企业的升级之路;
S2b2c可能更适用于小b对服务好C有很好的附加值的场景,也就是渠道型企业的升级之路。
我们追踪其适用场景的本质,并不是品牌型企业和渠道型企业的差别。而是,根据S对产业链中各个b的快速整合能力来说的,如果S2b这个协同网可以快速,精准的达成一个标准化的对C端的服务型产品(其最终形态是个性化的,但是产出是标准化的,并不矛盾),就更适合C2S2b模式。
而产业链环节过长,整合难度过大,而C端流量获取成本更高,需要更依赖现有的b自带流量。这种更适合S2b2c。
4、后市场的“精准服务商”是怎么样的?
后市场就是典型的“C端流量获取成本更高,需要更依赖现有的b自带流量”。而后市场服务的实施必须依赖地段和场地的属性。决定了服务到C,只有一个最大的流量入口,就是修理厂(含 4S店、快修门店、轮胎店等)。
所以,我们从C的需求倒推,一定是需要由修理厂转型而来的车主服务中心。这个车主服务中心是实施C端服务的大入口。所有其他服务和产品都通过S的高效协同共同赋能到b(车主服务中心),再统一由b(车主服务中心)服务c。
漫长意味着“精准服务商”的角色会是多维度区分,我认为后市场的“精准服务商”有如下种类。
按供应链层级纵深区分有三类:
1、服务上游生产企业的服务商(M)由各品类的一批经销商等转型而来
2、服务下游维修企业的服务商(R)由区域配件商等转型而来
3、车主综合服务商(b)由原修理厂为代表的维修企业转型而来
按供应链品类横向区分有:
1、易损易耗配件服务商
2、全车件服务商
3、保险服务商
4、新车服务商
5、二手车服务商
6、自驾游服务商
.......
这个话题得分几篇来聊,今天先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