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现阶段智能汽车厂商能否妥善保护个人敏感信息的整体信心不足。受访消费者总体信心指数仅为45.7分(满分为100分),仅有约三成(30.4%)受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或极其有信心,超过四成(41.0%)表示完全没信心或信心不太足。
“安全感”的缺失,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与智能手机厂商相比,智能汽车厂商更少实施个人数据收集的告知措施,这使得用户对智能汽车收集个人信息的知晓程度更低。“一直都知道”个人敏感信息被收集的智能汽车用户(21.8%)明显低于智能手机用户(31.2%),而很少知道或完全不知道的智能汽车用户(22.2%)明显高于智能手机用户(16.7%)。同时,近半数(47.8%)的受访车主表示从未收到过汽车品牌或经销商对个人信息收集的提示。这表明,很多的数据收集行为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其次,智能汽车用户普遍担心个人信息泄露会带来严重后果,其中信息的转卖引发的不安感尤甚。这些负面影响包括:个人信息被收集和转卖给第三方(88.4%);个人私密信息被偷拍后非法传播或被敲诈(77.3%);账号被盗取私人财产遭受损失(62.9%)和车辆被黑客攻击导致失去对车辆的控制(51.8%)等。

最后,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不了解以及不知道如何维权,加重了智能汽车用户对个人隐私泄露及后果的担忧。调查中,21.6%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听说过相关法律法规”,而近3/4的受访者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权益受保护,更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合来看,高度介意个人敏感信息被智能网联汽车收集、使用和共享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7.4%。其中,智能汽车用户对个人信息、车内摄像头拍摄画面信息、个人生物特征数据和地理位置及路线信息最为敏感。
而当被问及“在什么情况下你可能愿意考虑共享个人敏感信息”时,大部分的用户选择了与行车安全和路线规划相关的场景。其中排名前五的场景为:为了及时获得碰撞提醒和紧急救援,保证行车安全(73.7%);为了避开拥堵道路,精准规划行车路线(53.5%);为了查明车辆故障(41.7%);为了调查事故原因(38.1%);为了查询附近商店、加油站/充电站、停车场等信息(36.8%)。

要化解用户对共享个人信息的顾虑并提升其安全感,车企仍然大有可为。在调查中,能提升用户安全感的措施中,排名前五的分别为:在收集我的个人敏感信息前得到我的同意(67.0%);确保我的个人敏感信息不会被转卖给第三方(63.5%);明确告知我的个人敏感信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被收集(60.8%);明确告知我的个人敏感信息由谁获得以及具体用途(60.0%)以及我有权访问、下载和删除我的个人敏感信息(42.3%)。
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数字化用户体验总监裴林说:“汽车行业转型期间,汽车厂商的角色也逐渐从制造企业转变为科技型企业,参照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经验,任何产品的网络安全和用户的数据安全都占据着企业经营的首要位置。汽车厂商未来也亟需建立完善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的规范和流程,在合规前提下收集必要的用户信息,充分保证用户对个人信息收集的知情权和控制权,并且积极参与国家汽车数据安全管理法规的完善和标准的制定,增强用户信任感。”“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将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企业数据安全保护方面建立高标准,有助于车企获取更多消费者的科技安全认同,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科技产品的信任程度,也会让消费者更有意愿与车企共享出行数据,从而促进产品用户体验的正向提升,帮助车企在未来出行生态的竞争中赢得先机。”